文化精神:崇尚学术、尊重学人、多元发展、合作共赢
院训:崇德尚能、经世济民
院风:勤奋、求真、合作、开放
院徽:
院旗:
浩浩黄河,悠悠河大,在河南大学这所百年名校的历史上,有一所以崇德尚能、经世济民为己任,不断酿造思想、培育人才的学院。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她秉承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将自身发展与推进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实现百年名校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与提高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几代师生通过艰苦创业形成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院精神不断传承、升华,逐步形成了既充分体现河大精神,又彰显学院特色的文化氛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果。
一、崇尚学术,尊重学人:薪火不息铸辉煌
2007年9月1日,周守正先生的雕像在学院东侧正式落成。先生雕像为汉白玉半身像,质地温润,寓意先生一生“温润如玉,谦谦君子”。先生精神矍铄,清秀儒雅,睿智而慈祥,坚毅而执著,静静的望着来来往往的学子,一如他生前一样静静守护着这片他为之付出心血的土地,守护着经济人的精神家园。
校党委书记关爱和教授在谈及周守正先生时,曾说“他是河南大学的一面旗帜,是我校难得的学术大师。”然而对于经济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座雕像,更是经济学院学术理念的实体化承载。“崇尚学术、尊重学人”学术精神和理念已然成为经济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激励着一代代的经济人,以学术研究为己任。以人为本,和而不同,薪火相传,张扬学术,也塑造了如今一流学者云集、高素质学生汇聚、科研成果卓越的经济学院。
今天的经济学院,拥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及MBA、金融、保险等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自主学习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2人,省级特聘教授2人,黄河学者2人,校级特聘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20人,专任教师中7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俨然已是参天大树,枝叶茂盛,繁花似锦。问渠那得清如许? “崇尚学术、尊重学人”是为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近年来,积极向上、团结奋进、尊重知识和创造的学术氛围,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术风格更是引得来自加拿大、德国、韩国与台湾地区的数十名海外知名学者加盟。加拿大籍学者董保民已在学院工作多年,在谈及为何加盟河大经济学院时,他说:“我喜欢这里的文化环境,让人可以沉下心来做学术。”
经济学院举办多年的“双周学术论坛”以开放性、包容性为原则,鼓励独立思考,提倡平等交流,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来院作报告。来自德国曼海姆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等学校的高端学者在此与广大师生同台切磋,交流思想,有力的促进了中外学者之间、兄弟院校之间、经济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并得到《大河报》等媒体的广泛报道。
一流的学术精神打造了一流的学术团队,一流的学术成果,也带来一流的学术声誉。近年来,学院先后获批4个国家级、省级研究机构,8个校级重点研究机构,近几年承担国家基金项目二十多项。学院多项成果发表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人文荟萃露锋芒
文化,作为一所学院的精神与魂魄,是学院整体精神风貌的呈现,体现了学院的品味与层次。学院党委书记王明钦认为:“文化凝聚记忆,铭记辉煌,见证学院发展;文化丰富生活,凝聚人心,加速学院发展;文化锻造精神,表明方向,指引学院发展。”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逐步实现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的转变,使学院的每一建筑每一景观都渗透着浓厚的人文教育,建构全方位的育人文化场景。
进入学院大厅,在通往主楼的过道边,摆放了几张卡座沙发,这里成为师生们休闲、交流的场所。沙发旁边放置有报栏和书架,三三两两的学生经常在这里或休息,或读书,或研讨。管利老师正和郭得恩、王晓宇等同学热烈的讨论着他们的挑战杯项目,今年的参赛项目是《河南省弘新职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通过学校评审。郭得恩说:“我从大一开始关注挑战杯,大二开始尝试着参加该项赛事,目前这个项目和国家政策结合紧密,前段时间一些投资公司也都给予了指导,在管利老师的指导下,今年还是比较有信心取得好成绩的。”
兴建院史馆,构筑学院精神殿堂。2012年百年校庆之际,学院组织教师专门整理学科发展史,并以此为基础重建了院史馆。新院史馆占地115.5平米,共分为源远流长、薪火相传、崛起三部分,图文并茂、庄重大气,版面雅致。以时间为脉络,用历史事件、专题板块、实物展出等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经济学院近百年的风雨历程和光荣历史。如今,院史馆已然成为经济人精神上的殿堂,在新生入学、校友返校、接待外宾等场合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年新生入校时,校史、院史教育作为大学必修第一课,院史馆就是课堂,让每一个新生在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画卷中,真切地感受到学院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辉煌的发展历程,引导他们增强爱院意识,强化专业认同感,启发高远志向。校友返校时,院史馆陈列的实物档案和老照片能够带领校友一起重温美好大学时光,帮助他们了解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发展和取得成就,增强校友的自豪感。院史馆同时还具有小型会议室和报告厅的功能,一些学术大咖、学界新秀在这里相聚一堂,交锋观点,交流思想,为学院师生呈现丰盛的学术盛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环境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潜移默化的发挥作用。行走在学院走廊,地面干净整洁,绿色植物生机盎然,墙壁上张挂着精致的亚克力玻璃展板,展板上是经济学界顶级人物的简介,约瑟夫•熊彼特、卡尔•马克思、亚当•斯密、凯恩斯、约翰•纳什……从文化长廊一路走下去,就像徜徉于知识的海洋。
三、崇德尚能,经世济民:百年传承铸文化
2014年,在学院正式易名十年之后,学院公开征集院训、院风、院徽,在近百份方案中,“崇德尚能,经世济民”跃然而出,得到全体师生、校友的一致认可。“崇德”,语出《论语•颜渊》:“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就是崇尚和发扬高尚的道德品质,指广大师生应注重思想道德修养,修身为本,学会做人;“尚能”,即重视能力培养和提高,要求师生不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能为基,学会做事。“经世济民”,是我国古代圣贤对“经济”一词的理解。《抱朴子•审举》谓:“故披洪范而知箕子有经世之器,览九术而见范生怀治国之略。”《晋书•殷浩传简文(司马昱)答书》:“足下沈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崇德尚能,经世济民”,体现的不仅仅是经济人的价值和取向,也代表了经济人的境界和追求,更是经济人百年办学精神的写照。
“崇德尚能,经世济民”既秉承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又昭示着学院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的神圣职责,彰显了经济人的胸襟和气度。
院风:勤奋、求真、合作、开放。勤奋:锲而不舍,发愤图强,是发展和成才的桥梁;求真:求真务实,追求真理,是治学和做事的态度;合作:开诚布公,齐心协力,是进步和成功的基石;开放:开拓创新、兼容并蓄,是学院努力的方向。
学院院徽既体现了校徽的元素,也结合了学院发展实际。院徽图案为正圆形,外圈与内圆均为蓝色,象征理想与广阔的发展前景,也与河南大学校徽相得益彰;下方的波浪线代表黄河,寓意地处黄河之滨;白色的“1927”,为河南大学经济系的创办时间。蓝白的色调搭配,厚重而不失生机,既有底蕴又显活力。图案中有白色部分的“JJ”图形是“经济”两字的首字母变形而成,呈手的形状,像伸出来的手,使人倍感亲切;大“J”和小“J”的重叠,也蕴含包容与谦逊;同时图形又具有一种向前冲的动感,象征着学院乘风破浪向前发展。
院徽、院训、院风确定,既是对学院过去上下求索的科学总结和深刻反思,又是对学院未来强劲发展的目标设定,它已成为全院师生的共识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四、多元发展,合作共赢:开放包容书新章
2011年10月7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公布,“郑汴一体化”正式获得国家批准,成为河南省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大格局中的重要一环。而“郑汴一体化”这一概念的首倡者,正是学院著名学者耿明斋教授。由河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与河南大学共建的智库型研究决策咨询机构——中原发展研究院正式成立,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智力和政府机构的政策信息优势,组织开展关系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和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关的政策建议。
经济学是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经济问题的学问,基础理论研究一旦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便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学院不仅向政府提供智慧,还直接面向市场经济主战场贡献力量。连续为河南煤化集团、正大集团、开封市建设银行等省内大中型企业做培训,成立了河南大学“新三板”研究院,发挥了其中的“引擎器”和“思想库”的作用,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走进学院课堂,来自韩国的教授郑国模正在为全英实验班的本科生上课。课堂上老师可爱而幽默,课堂环节紧凑有序,语音清晰流畅,声音响亮,充满了自信,学生发言踊跃,积极与老师互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贯穿了整堂课。“外籍教师上课,刚开始有些语言障碍,感觉听不太懂,我们就找来中文书对照着学。为了让我们尽快熟悉语言,外教老师上课前和我们聊聊天,活跃一下气氛,讲课时辅助一些肢体语言,图文并茂进行解释,利用多媒体软件设计教案等。半年之后,我们就逐渐进入状态了,为我们带来了专业上更多的新观点。”全英实验班的李珍珍同学说。8门经济学核心课程全部采用全英教学,参考美国、澳大利亚名牌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方案设计,由学院制度与发展高等研究院的海外高水平人才承担,探索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学教育和研究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引进海外高水平人才,建立国际领先的一流师资队伍,是冲击国际一流学科的必要条件。“引进海外人才只是国际化的手段,最终要通过建立合作团队实现海外人才与本土教师的融合,帮助本土教师扩大国际化视野,达到研究水平的国际化。同时,引进海外人才也是响应了国家招才引智战略,凝聚全球智力资源为我所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院长宋丙涛多次在院内会议上强调。截至目前,学院已经有11名来自海外的高端人才。加拿大籍董保民教授与青年教授彭凯翔合作在SSCI期刊《Review of developement economics》上发表论文,Makram和张琳也陆续将学术研究方向转向国内领域,用经济学国际前沿理论分析中国社会经济问题,国际化发展初见成效。
在学院发展过程中,学院党委始终发挥着服务与引领的功能。学院成立了教师发展服务中心,相继制订实施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升计划、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青年教师学术前沿追踪计划、经济学院科研团队建设计划等,利用现有资源,拓宽服务渠道,保障资源配给,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完成培育青年教师成长的顶层设计工作。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教学、高层次研究的青年教师骨干脱颖而出,为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打下了良好基础。
“大鱼前导,小鱼从游”,自成濡染观摩之效。学院的学生工作也取得优异成绩。经济学院大学生盘鼓协会采撷了中原大地上的一支独有的奇葩——开封盘鼓,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展现青春活力自我”为宗旨,2012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得到了广泛的好评。证券协会举办的高校模拟炒股大赛,目前已连续举办六届,参赛选手由原来的开封市高校已扩展到省内多所高校,在大学生中产生的影响力日渐深远。青年志愿者协会九度获得“河南大学优秀志愿者服务单位”称号,其事迹多次被人民网、中国青年志愿者网、《开封日报》、豫民网、豫青网、河南省公益文化发展基金会等社会媒体报道。
回望经济学院的发展之路,从1927年开始的一颗小芽,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南迁援教,再到90年代的破檗复出,无论是坎坷还是曲折,河大经济人从未丧失过自己“心怀天下、经世济民“的抱负与胸襟。正是在一代代经济人锲而不舍、谋新图变、精益求精的精神品格和文化传统的浸润与感召下,营建出一个全体师生共同热爱和眷恋的精神家园。今天,经济学院将秉承“崇德尚能,经世济民”的院训,坚守“勤奋、求真、开放、合作”的院风,迈着坚定的步伐,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向“国内先进,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的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