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与通知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快讯 ·

学院快讯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经济史思想史为切入点,为中国经济学的构建探路 ——河南大学理论经济学科的探索与贡献
发布日期:2025/04/21 点击量:

以经济史思想史为切入点,为中国经济学的构建探路

——河南大学理论经济学科的探索与贡献


学科简介

河南大学理论经济学科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河南大学建立较早的学科之一。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办学初期及学科发展的关键节点,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罗章龙、王毅斋、关梦觉、周守正等都曾在此任教。其中,罗章龙及其学生邓拓的早期著作《中国国民经济史》《中国救荒史》更是奠定了本学科以史为基探索经济理论的方法论基础。近20年来,河南大学理论经济学科始终秉承吴承明先生“经济史是经济理论的源而不是流”的学术理念,积极建设以经济史思想史为基础的理论经济学团队,先后凝聚了包括宋丙涛、彭凯翔、孙建国、董保民等为骨干的近20人的经济史研究团队。在经济史思想史团队的组建过程中,学科坚持经济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方针,不仅有多名来自相关院校的历史学博士加盟其中,而且借鉴历史学研究方法的传统也引导了多名经济学院毕业生攻读历史学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河南大学理论经济学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该团队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与社会文化危机并存的时代。对于这些危机的性质与根源,不仅现有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无法回答,甚至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也无能为力。正是为了回答这些现实提出的理论问题,河南大学理论经济学科的研究团队,一方面从华夏文明演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中总结经验,另一方面也从东西方早期圣贤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并以此为基础积极为中国经济学的探索提供支撑。下面我们将分四个方面对这些探索与努力进行梳理。

从先秦儒法经济思想中寻找中国经济学构建的理论素材

以宋丙涛教授为带头人的思想史团队首先关注了国家治理与文明演化背后的理论逻辑,从公共经济的角度解读了先秦儒法的经济思想与知识体系。该团队用公共经济制度变迁来解释人类文明的本质,用公共经济效率的改进来解释人类文明的诞生,并用公共产品需求结构的变迁来解释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变。他们从东西方文明历史的比较中提炼出人类文明与国家治理的公共经济特征与正义价值内涵,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的学术界与理论界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与学术自信提供了重要支撑。其论文《文明测度、治理绩效与公共经济的共享特征》也因此荣获了五年一次的第七次全国财政理论优秀成果一等奖。

作为一种思想史的研究方法,该团队的研究更为关注理论或思想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并通过对古代思想家国家治理关切的梳理,寻找东西方文明演化背后的经济理论逻辑。该团队用公共产品的供求原理来解释国家治理结构转型过程中的集体行为逻辑与经济效率逻辑。特别是,他们用公共产品需求的冲突来解释国家治理的困境与社会文化的危机。他们认为,新体制是社会精英为应对挑战而有意构建更为有效的公共经济体制努力的产物,而精英的利他行为模式为治理结构转型的动力分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作为这些理论探索的结晶,他们在《黄河文明四千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一书中用“公共经济逻辑”串联夏禹时代以降的中华文明,发展出一套关于国家起源和社会形态演变的不同于西方话语的学说。他们发现,中国的经济学是经世济民之学,内在于儒法国家的治理过程。正如编辑在推荐《黄河文明四千年》时所说,该团队的研究论证了“天下为公”是中华文明的底色,强调了这种底色不是道德含义上的,而是自有其经济学基础和历史路径的。

作为该团队持续努力的结果,董保民教授获批了“儒家思想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研究”的重大研究项目。该项目持续关注中国儒家思想中的治理逻辑,力图刻画早期儒家国家治理思想变迁、早期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演化及其背后的推动力。该课题的研究初步表明,早在三代之前的上古时期,中国的国家起源很可能就已经通过“绝地天通”的颛顼革命而走上了以“为民师而任以民事”的国家形成快车道。这一研究还表明,作为儒家思想渊源的早期国家治理体系变革至少发生了两次而不是一次,即从德为政本到民惟邦本的殷周变革以及以理性正义取代功利性民本主义的两周变革。同时,该课题的研究还表明,春秋时期开启的“以仁化德”运动推动着中国走向了康德式的正义国家道路,尽管“以藩屏周”的分封制使得王畿财政存在先天不足,但仍促进了西周国家能力在西周中晚期的提升。

用明清以来的市场经济发展事实来完善当代经济发展理论

以彭凯翔教授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通过对明清以来市场发展脉络的梳理,重构了中国本土市场经济发展的主线,为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本土化支持。在《清代以来的粮价:历史学的解释与再解释》一书中,彭凯翔教授试图以历史解释的方式展示匿名的、连续介质的市场经济行为的时间序列变迁。该书从布罗代尔的历史时间观念出发,辅以时间序列分析以及经济学方面提供的工具,使粮价史的时间结构代替人口、货币、气候诸孤立的横截面变量而成为叙述核心,以及导向了对市场交易时间结构性质的辨证理解。随后,彭凯翔教授又对传统中国市场制度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在《从交易到市场:传统中国民间经济脉络试探》一书中,他探讨了传统中国的市场交易是如何组织起来的,信息是如何传递的、又是如何形成价格机制的等问题,并以此为基础产生出一种市场经济形态的制度演化场景。该研究试图以历史聚光灯之外的民间经济运行为主线来分析市场经济产生、运行的制度性规律。

当然,在分析这些初级市场、非正式制度的同时,彭凯翔教授和他的团队也关注了更为“高级”的市场经济行为,他们研究了交易成本、信息、习俗、契约执行能力等因素对传统中国借贷资本市场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显示,引入交易成本的竞争性市场假说对于近代农贷的特征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尤其在对“高利贷”和习俗利率的解释上,它比传统的假说更能与史料吻合。当然,彭凯翔教授也关注了正式制度对市场交易的影响。他认为,国家能力对经济的作用反映在国家的不同角色里。明清时期国家的财政有保守的一面,但并非其提供国内公共产品的主要约束;他认为,尽管明清中国的经济制度未必是资本主义式的,但在保护产权、促进金融增长等方面也有值得重视的机制。因此,很难说国家能力不足构成了明清中国未发生现代增长或熊彼特增长的内部原因,但它所依赖的方式很可能对近代中国的发展路径有深远影响。

类似地,宋丙涛教授在《英国崛起之谜:财政制度变迁与现代经济发展》一书中研究了英国产业革命爆发的条件及其过程。该研究对英国产业革命与荷兰市场革命过程中财政制度变迁进行的对比考察既是诺斯(1973)开创的新制度分析方法的应用与发展,也是一种用公共经济理论来解释产业革命的全新尝试。该研究的结论是现代经济革命的爆发主要依赖于财政制度的变迁与财政效率的提高,然而,财政制度的变迁却并不是欧洲优秀文化与先进的政治法律制度的继承与延续,相反,它是因被海峡隔绝而偏僻落后的英国贵族政治、岛国文化、地缘政治与重商主义生存经济偶然结合的产物。

从近代经济制度构建历程中挖掘经济发展理论的“红色基因”

以孙建国教授为核心的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团队,重点关注了近代中国金融制度与红色金融制度构建方面的经验。他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中国近代证券市场演进与信用机制研究》对近代中国的资本市场与信用机制进行了梳理,探索了政府、市场与中间组织多方共同参与推动近代中国证券市场信用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他们的研究也表明,是政府主导了证券市场监管与信用机制的建立,是政府主体主导证券市场监管并完善了相关法规制度建设。他们的研究发现,从传统的对人信用到近代对物信用保证机制综合运用,从根本上提高了信用制度设计的效果。

此外,孙建国教授的研究团队,还敏锐地观察到了中国红色金融基因在中国金融制度构建、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他们注意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不断发展金融事业,以建设具有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机构为中心重视对货币的统一管理,并建立起统一的货币发行机制,在实践中创造丰富多样、适合战时发展要求的金融产品。同时,他们还注意到,抗日根据地的货币从分区发行、互不流通到边沿区建立混合市场及兑换点是一场重要的制度实验,而到后来的自由流通与最终实现货币统一则表明中国共产党很早就理解了货币的公共产品属性,而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更是结束了解放区货币的多元形态,从制度上为全国货币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从当代中国对外援助实践中发现经济发展理论的中国特色

发展经济学界有一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那就是国际援助能否切实帮助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作为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外溢的总结,许志成博士长期关注中国对外援助对非洲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得出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质量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结论,该结论进一步印证了彭凯翔教授、宋丙涛教授早期对中英市场发展条件的研究。该团队的相关研究发现,中国援建的基础设施可使当地人均GDP增长率提高约3.1个百分点,研究严谨地量化了中国援非基础设施建设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评估中国对外援助的效益和成本,为进一步深化中非合作、“一带一路”建设与合作提供了政策基础。这些研究发现,中国的基础设施援助受到当地人民的广泛欢迎,促进了“民心相通”,是符合非洲人民实际需要的。同时,研究还发现,中国的基础设施援助并非依靠自然资源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其效果也不受制于受援国政治环境。这些研究不仅说明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援助是意在掠夺资源的“新殖民主义”的指责是很难站得住脚的,而且发现对于不缺资源的非洲而言,最需要的是改善基础设施,而中国援助的基础设施“交钥匙工程”模式是面向长期合作的中非双赢模式。与此同时,许志成博士的相关研究还发现,中国援非基础设施项目显著提高了非洲的物流和能源利用效率,从而有效克服了发展中国家面对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两难困境。

此外,河南大学经济史思想史研究团队还通过一系列学术会议论坛积极与国内外的同行进行交流。2014年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暨“经济转型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举行;2015年8月3—7日,第17届世界经济史大会在日本京都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董保民、孙建国教授出席大会,并在大会分别作报告;2022年10月22—23日,由国际传统知识历史学学会主办的第十一届中日传统知识历史学研讨会(ISHIK2022)在河南大学举行。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该团队还连续主办了55期的经济史论坛并出版了论坛系列出版物,在国内外的同行中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



Copyright © 2019 版权所有河南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