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四月,微风,阳光灿烂。
未走进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先看到一尊小小的汉白玉胸像。走近细看,是著名教授周守正先生,先生面容清瘦,神色慈蔼。像下一把小小的二月兰,令我想起河大教授苏金伞的诗:“你像开在山凹里的小花/永远满足于/早晨的一点露珠/午间从树叶间漏下的一滴光/晚上一场虫声不扰的梦。”
那像,是经济学院“崇尚学术、尊重学人”的体现。那花,与周先生谦和低调、虚怀若谷的名师气质相合。
经济学院名师辈出。举凡罗章龙、邓拓、王毅斋,直至周守正、许兴亚、耿明斋,贯九十寒暑,育桃李满天。
河南大学早在1927年设立经济系,发展至今,已拥有6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等共3200余人,是河大最大的一个专业学院。全省仅有的3个经济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都在这儿。全省所有的经济类博士点共17个,都在这儿。
“我们的专业排在全国第二十五位到三十位之间。经济学是显学,全国专业总量很大,我们排位如此靠前,弥足珍贵。”经济学院院长宋丙涛道。
经济学院的毕业生中,四分之一上了研究生,一半去了金融业,学生就业率100%。省建行曾在全省招考200人,经济学院一次就考上82个。如斯成绩,追根溯源,仍是“崇尚学术,尊重学人”。
大学之大,在大师;大师之大,在师魂。经济学院,信然。
罗章龙“华丽转身” 周守正“最后一课”
经济学院90年历程,可以用一串发光名字串起来:罗章龙—周守正—耿明斋—彭凯翔。承前启后,薪火相传。
1934年,38岁的罗章龙来到河大,担纲经济系主任,从革命家转为学者,潜心治学育人。1934年,年轻革命者邓拓到开封,成为罗章龙高足。1937年,他的毕业论文《中国救荒史》脱稿,这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科学地研究中国历代灾荒思想的专著”,问世便成扛鼎之作。两位革命家、学者,在河大安身立命、学术有成。
上世纪50年代,全国院系大调整,河大经济系几乎被整建制地调走,唯有一人被河南强留,他就是周守正。“周老推动了中国《资本论》的研究,因为周老开创性的工作,我院《资本论》研究始终处于全国前列。”周守正的学生、原经济学院院长河大特聘教授许兴亚道。
2008届毕业生孙自豪回忆说,2005年12月,92岁的周守正身体很不好,但他特别想重返讲台。12月4日下午,学院安排数名学生去周老家听课,满足他的愿望,这是他的最后一课。7个月后,老人过世,遗愿“把骨灰撒在河大校园”,他要与学生同在。
耿明斋“郑汴一体” 彭凯翔“学术人生”
周守正的学生耿明斋,新世纪之后成为学院新的学术带头人。2003年,耿明斋了解到,省委省政府将力推“中原城市群崛起”,并将梯次推进“九城一体化”,他萌生了可以首推“郑汴一体化”的念头。
“郑汴两地,空间距离最近,历史联系最密切,城市功能互补性最强,郑州工商业、行政功能强大,休闲功能欠缺,而开封文化旅游功能强大,开封还可成为郑州拓展城市框架的腹地。”耿明斋组织团队,开始论证。2004年4月,《河南日报》就此刊发整版报道,引发省会多家媒体跟进。2005年春,省委省政府开始关注,搞了多个座谈会后,作为一项战略出台。“这是一个学者出思想方案,媒体广泛传播,最终政府接受的典型案例。”耿明斋评价道。
2009年10月,以耿明斋为首,成立了中原发展研究院。耿明斋介绍说:“高校学术要从问题出发。问题在社会上,学者要融入社会,需要平台。通过平台,把高校学术资源引导到政府重大问题研究上来,这是成立研究院的目的。研究院是河大与省政府研究室、省发改委三家合作共建的智库型机构,操作模式是由政府、企业提问题,消化研究成果,高校承接问题,进行研究。这种架构及开放共建模式,我曾汇报给郭庚茂书记,他很赞赏。”
“合作实现了多赢,学校建立了学科影响力,学生也介入很多工作,大学教学研究工作和服务社会的职能有机融合,研究区域经济,服务地方经济,成为经济学院的鲜明特色。”院长宋丙涛道。
经济学院有位年轻名师,叫彭凯翔。宋丙涛说:“他在河大不走,20年后河大经济学就是全国一流!”
彭凯翔生于1978年,北大博士肄业,但博士论文《清代以来的粮价:历史学的解释与再解释》,已奠定了他在清代粮价史领域的国际地位。
“当年,他曾担心国内大学没有他的容身之地,向大西北一所大学求职。时任院长耿明斋听说后,马上去请他。他只提了一个条件:独立空间,博士待遇。耿院长马上就答应了。”宋丙涛说,“虽然迄今他只发了五篇论文,但业内影响力极大。他广泛收集史料,以全新视角,用统计方法,试图用一片片残缺档案数据,串起中国明清以来市场经济发展尝试的史实脉络。日本的一个经济学会开年会,会长专程来开封,请他赴日做大会嘉宾主讲。台湾中研院、香港中文大学也纷纷邀他前去访问讲学。耶鲁大学的陈志武教授最为得意,因为有了彭凯翔教授的合作,他在国内的研究项目进展顺利。”
寻良师 全球范围招教授
国际化,是河大的缘起,也是经济学院的未来追求。
美国经济学年会(AEA)是全世界经济学界盛会,每年有上万人参加。从2011年到2013年,经济学院利用参会机会,在全球招聘教授。3年时间,招来近十名海归博士与教授。2013年,院方将招聘广告放到了美国经济学年会网站上,不限国籍的求才策略,吸引来40多份求职简历,经过严格筛选,学院录用了4人,三个是外籍。海归博士与外籍教授的加盟,令经济学院的研究团队更有活力,学术研究更规范,学生也有了更多机会。
为提高国际化水平,经济学院还先后与耶鲁大学、伦敦经济学院等建立学术联系,共同承担多项国际合作课题。与英国卡迪夫大学商学院及加拿大温莎大学商学院合作办学。
经济学院不断有大师前来讲学。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Mortensen、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Heckman、伦敦经济学院的O’Brien教授、耶鲁大学的终身教授陈志武等,都先后出现在经济学院的讲台上。
“学莫便乎近其人”,见到高山,接近高山,才有可能一步步跨越并最终登顶。和大师并行的前提,就是和大师接近。法国名作家马尔罗曾说:“大师的抚摸,令我们的心灵有了飞翔的可能。”
结硕果 多次打败重点高校
穿过经济学院一楼大厅的走廊时,我看见竟然有一个咖啡吧——纳趣吧。
在精巧折叠屏风的掩映下,有几组临窗卡座。一侧墙上挂着投影仪,三两同学在讨论作业、争论社团工作方案……这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学生自主经营的地儿。这清新的一笔,令冷硬大楼有了柔软的细节。
“泡吧”的经济学院学生,炒股、做期货、做保险、办刊物,冲击河大最高的万元奖学金。他们还在全国性大赛上打败重点大学不止一次。
2010年8月,教育部组织了首届“昆山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初赛有4000多个队,进入复赛的有50多个队,进前15时,地方高校只剩河大。比赛结果是,经济学院得了全国第六。另外一次,全国大赛黄河“滨海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经济学院的4人团队,在1000多个队中夺得第二名,第一名是西安交大。
对于这样的成绩,宋丙涛说得轻描淡写:“我们学院录取分数比重点线高20分,和清华北大差不多,比赛成绩和他们不相上下很正常”。